<html>
<div style="margin-top:-19px">
<div style="width: 22%; float: left; text-align:center">
<a href="http://www.camcc.org">
<img src="http://www.camcc.org/_media/logo-经典方篆-roften.png" width="145" height="145" alt="Camcc" />
</a>
</div>

<div style="width:78%; height:145px; float:right; margin-top: 0px; border-bottom:solid 5px #000000;">
<div style="width: 3%; float: left; margin-top:40px;"></div>
<div style="width: 67%; float: left; font-size: 115%; margin-top:15px;">
<h1>
Cambridge Chinese Classics</br>
剑桥中国传统文化研习社
</h1>
To study, practice and promote Chinese classics
</div>
<div style="width: 30%; font-size: 80%; margin-top: -10px; float: left;">
<div style="height: 130px;width: 100%;float:left">
</html>
**Coming events:**
{{iCalendar>https://www.google.com/calendar/ical/cam.chineseclassics%40gmail.com/public/basic.ics#from=today&previewDays=30&showEndDates=1&&numberOfEntries=1&showAs=list}}
<html>
</div>
<div style="height: 20px;width: 100%;float:left">
Join our <a href="https://lists.cam.ac.uk/mailman/listinfo/soc-camcc">mailing list</a>
</div>
</div>
</div>
</div>
<style>

#dokuwiki__aside {
//border-right: dashed 1px black;
border-right: none;
}
.dokuwiki .wrapper {
border-bottom: solid 1px black;
}
blockquote {
border-left: none !important;\\2px solid #8cacbb;
padding-left: 0.6em !important;
}
div.dokuwiki div.comment_wrapper {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important;}

</style>
</html>

Sidebar


<html>
<div style="font-family: Chalkduster; font-size: 13pt; color: #fff;">
<ul>
<li> <a href="http://www.camcc.org/">Home</a> + <a href="http://www.camcc.org/events">Events</a>
</li><li> <a href="http://www.camcc.org/about/Chinese-classics">Chinese Classics</a>
</li><li> Reading Groups
<ul>
<li> <a href="http://www.camcc.org/reading-group"> Chinese </a>
</li><li> <a href="http://www.camcc.org/reading-group/en/">English<sup>beta</sup></a>
</li></ul>
</li><li> <a href="http://www.camcc.org/discussion-group/">Discussion Grp.</a>
</li><li> <a href="http://www.camcc.org/tea-party">Tea Ceremony</a>
</li><li> <a href="http://www.camcc.org/tea-yoga">Tea Yoga</a>
<!--
</li><li> <a href="http://www.camcc.org/other-activities">More Activities</a>
-->
</li><li> <a href="http://www.camcc.org/blog/">Blog</a> + <a href="http://www.camcc.org/links">Links</a>
</li><li> <a href="http://www.camcc.org/about/">About Us</a>
<!--</li><li> <a href="http://www.camcc.org/contact">Contact Us</a> -->
</li><li> <a href="http://www.camcc.org/internal/home">Internal</a>
</li></ul>
</div>
</html>

----

[[president@camcc.org|Email us]]. Or follow us
on [[http://www.facebook.com/groups/182337131809002/|{{facebook.png?32}}]] [[http://page.renren.com/601199149|{{renren_logo.jpg?32}}]] [[http://blog.sina.com.cn/u/1965219823|{{wordpress.png?32}}]]


Back

Lunyu Xue Er 8-12 Summary

Cambridge Chinese Classics (written by Yiru)

1-8 子曰:君子不重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翻译:

重:厚重;威:威嚴。
夫子說:“一個君子不厚重,就不會威嚴,其所學也不會堅固。做人以忠信為主,沒有比不上自己的朋友。如果有錯誤就不要怕改正。”
The Master said, “If the scholar be not grave, he will not call forth any veneration, and his learning will not be solid.
“Hold faithfulness and sincerity as first principles.
“Have no friends not equal to yourself.
“When you have faults, do not fear to abandon them.” (Translation by James Legge)

Discussion and comments:

這句看似簡單,實際討論中卻有很多爭論。在這裡,孔子主要還是在說做人之本,與“學而”這一章的其他節主題一貫。
首先,“君子不重不威”,在這裡的“重”和“威”分別是什麼意思呢? James翻譯成了grave, 看到的另外一個版本翻譯成了dignity,朱熹的註解裡面說是“厚重”。 Margaret 對“重”字提出了很好的翻譯:weighty,在英語裡可以形容一個人的分量很重要,恰合這裡的語境。威,應該就是威嚴,能夠引起他人信服而尊敬的感覺。
為什麼君子“不重”就“不威”呢?吉特認為,一個人,只有了自信(self confidence) 才會顯得厚重,如果沒有這份自信, 那麼也就沒有厚重感,沒有威嚴,不能夠引起人的崇敬之意。在這裡,孔子認為君子應該是有威嚴的,這應該是儒家對於理想君子預期吧!
那麼為什麼“君子不重不威”,就會“學則不固”呢?我並不是很明白這一句的內在邏輯,但是Margaret將它和後面的那句“過則勿憚改”聯繫起來,認為這整句話的邏輯就是說一個人如果有過錯,則不會真正的厚重而有威嚴。君子要知過即改,所學才能鞏固。我覺得這樣理解也很有道理。
可是大家對“無友不如己者”這句又有很多爭論。朱熹的註釋說,“友所以輔仁,不如己,則無益而有損”。在我看來,如果一個人只求自己的進步,只交對自己有益的朋友,而摒棄“不如己”的人,無疑是自私的。正如the Art of Love 裡面所說
If a person loves only one other person and is indifferent to the rest of his fellow men, his love is not love but a symbiotic attachment, or an enlarged egotism'。
如果一個人只愛另外的一個人,而對其他其他的伙伴都漠不關心的話,那麼這種愛不是真正的愛,而是一種“共生有機體”的黏著的感情,或者一種擴大化了的自私。(佛洛姆:愛的藝術)
此外,什麼叫“不如己者”呢?每個人都有長有短,Margaret 也認為,論語中在另一處也說,“三人行必有吾師焉”,也許有些人在某方面看來不如自己,其實在某些其他的方面又是可以成為自己老師的。你又如何能判斷究竟誰是不如自己的呢?此外,我還有一個想法:什麼是人,什麼是我呢?可能正如佛陀所揭示的,其實每個人時時刻刻都是在變化的(無論是肉體,還是精神),一個人會在某種情境下展現出來的某些表現和特徵,而在另外的環境中可能則完全相反,一個人的身體和性格都有可能改變,我們怎能以固定的眼光來看待一個人,看待自己呢?總體來說,我並不是很贊同這句話,如果按照朱熹的註解來理解它的話。於此相比,我更喜歡老子的態度:
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師;不善的人,是善人的資鑑(或資糧)。如果不珍貴他的老師,不愛惜他的資糧,那麼即使看起來很聰明,其實是最糊塗的,這是真要和奧妙啊!)
因為這樣的圓融的態度,那麼無論是比自己善的,還是不如己善的,實際上都可以成為我們​​的朋友,都可以成為讓自己進步的善緣呢! :)
關於“無友不如己者”,李鑫給出了南懷瑾的評解:
“無友不如己者”,是說不要看不起任何一個人,不要​​認為任何一個人不如自己。上一句“君子不重則不威”是自重,這一句“無友不如己者”是尊重人家。我們既然要自尊,同時要尊重每一個人的自尊心。 “無友不如己者”,不要認為你的朋友不如你,沒有一個朋友是不如你,世界上的人,聰明智慧大約相差不多。不要看不起任何一個人,人與人相交,各有各的長處,他這一點不對,另一點會是對的。
但大家普遍覺得這個有點過度解讀文本的意思,南懷瑾把孔子看得太好了,要把孔子看成一個人,而不是聖人。相比之下朱熹的解釋可能更貼近文本。
(李鑫: 我個人比較偏好南懷瑾先生的解釋,其為還原一位智者之言,聖非聖皆後人所加,不足為道。但其智乃本來,儒家思想能傳承千秋,非俠義之慧所能造。朱熹之解雖更近文本,恐非智者之言,更非智者之意。)
主忠信:就是說做人以忠信為主。
忠:心上一個中字,應該是指內心那種盡心、至誠的感覺吧,在英語可以翻譯成faithful。 “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應該就是指心中的這種態度。
信:朱熹註釋說,以實之謂信。 “出入無時,莫知其鄉者,人心也。若無忠信,豈復有物呼?”人心是多麼的變化不定,朝三暮四!如果沒有恆常固定的心志,如果沒有“信”,一個人如何能對自己,對他人和社會負責任呢?如何能盡心,盡己,享受生命的真意呢?儒家強調的忠信,實乃做人做事,立足社會最基本的原則。看似非常簡單,或者被後人誤解為一種壓力和教條,實際上本應是發自內心的忠誠和信諾。詭詐之術或可取一時之機,一時之巧利,而本質上是不可長久的。忠信和誠實是做人和治國之本,這與老子之意也相合(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複孝慈(第十九章);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五十七章))。
過則勿憚改:如果有過失和錯誤就不要怕改正。
孔子讚揚顏回最大的好處就是“不遷怒,不貳過”,從來不犯同樣的錯誤是很難的,最重要的就是經常反思自己,有了錯誤就立即改正,改正了錯誤就會有進步。

1-9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翻译:

曾子說:在父母壽終的時候,辦理喪事,要謹慎的盡禮盡喪;對待遠代的祖先,要誠敬地追念祭祀。在上位的人能夠這樣做,百姓受到感化,民情風俗自然就趨向醇厚了。
Let there be a careful attention to perform the funeral rites to parents, and let them be followed when long gone with the ceremonies of sacrifice - then the virtue of the people will resume its proper excellence.

Discussion and comments:

“儒家重視喪葬、祭祀的事,是希望人子對於父母的喪事,盡到哀戚之情;子孫對遠代的祖先,盡到思慕之心;而不至於忘本。這樣做的效果,是希望能轉移澆薄的民間風俗,培養成仁厚的民族道德”(王熙元《論語通釋》)。當然,也許在民俗本還較為荒蠻的時候可以達到這樣的效果。但是從另外一方面,當厚葬成為了定制,民心早已不再荒蠻單純之時,上行下效,為了厚葬而厚葬,已經趨向於表面的浮誇,早已失去了最初行哀喪葬禮的真意,反而讓民情趨向浮誇和偽飾,這也大概也就是為什麼老子會反對禮的原因吧?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第三十八章)儒家總是從正面樹立一些東西,老子看到了它們的局限性,運動到一定程度的反面作用,故反對之。兩者並沒有優劣之分,只是我們需要看到它們各自結合的語境和局限性。
補充一點關於“慎終追遠”的解釋,下面是兩種不同於朱熹的解釋:
1. “慎終”:謹慎的思考人生於天地之間的意義。 “追遠”:看看老祖宗們都留下了些什麼,在自身與先賢之間做一個對比,應效法先古聖賢。每個人都這樣的去思考,人民的道德就自然敦厚了。
2. “慎”,害怕; “終”,結果; “追遠”,指找當初的動機和原因。正所謂凡人怕果,聖人怕因。曾子的意思是:如果凡人都能在做事前想想此事的動機和初衷,並且能想到這樣做的後果。那麼民風就能厚淳,就能少做錯事。 (老子也說“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孔子要說的,說不定也是這個意思。)
後面一種是南懷瑾先生的解讀。這兩種解釋不一定與孔子當初的意思相符,寫出來僅供大家參考一下。

1-10 子禽問自貢曰: “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輿,抑輿之輿?”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也,其諸異於人之求之輿?”

翻译:

子禽問自貢說:“我們的老師每到一個國家,必然聽聞到這個國家的政事,這是老師自己請求的呢?還是別人主動告訴他的?”子貢說:“我們的老師溫、良、恭、儉、讓,由於這樣的美德,所以每到一個國家,必然得以聽聞這個國家的政事。”
Zi Qin asked Zi Gong: How was it that whenever the Master entered a state he was always informed about its government? Did he seek the information or was it given to him?
“The Master,” replied Zi Gong, “was benign 溫, upright 良, courteous 恭, temperate儉, and complaisant 讓and thus he gets his information. The master's mode of asking information,-is it not different from that of other men ?””

Discussion and comments:

在王熙元的《論語通釋》中講,子貢在孔門弟子中,以擅長言語著稱,古人也盛讚他“善觀聖人”,可以中肯的說出孔子的形容。在這裡,自貢以“溫、良、恭、儉、讓”來概括孔子的舉止行為,並以此為孔子得以聽聞這個國家政事的原因,應該是在表達一種儒家倡導的做人行事的理想表現。
溫、良、恭、儉、讓這五種德性分別具體指什麼呢?下面是查到的解釋:
溫,和厚也(朱熹《四書章句集注》)
終溫且惠,淑慎其身。 ——《詩·邶風·燕燕》
康熙字典:又性純粹曰溫。 《詩·秦風》溫其如玉。 又《爾雅·釋訓》溫溫,柔也。 《疏》寬緩和柔也。 《詩·大雅》溫溫恭人。 
在英語中或許可以翻譯成gentle, benign.
良,易直也(朱熹《四書章句集注》)
《說文》,善也。
《廣韻》賢也。
黃侃《義訓》行不犯物謂之良
《釋名》良,量也。量力而動,不敢越限也。
楊伯峻:善良。
英語中可以翻譯成Good and honest, kindhearted
恭,莊敬也;
論語辭典:
1. 容貌端莊嚴肅。 2. 待人恭謹謙順。 《顏淵》一二.五: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君子但敬謹而無過失,與人結交恭謹而有禮”
恭,敬也。 ——《爾雅》
何胤雲,在貌為恭,在心為敬, 何之所說,從多舉也。 ——《禮記·曲禮上》疏
《書·洪範》貌曰恭。 《禮·曲禮》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 《疏》在貌爲恭,在心爲敬。貌多心少爲恭,心多貌少爲敬。 
《說文》肅也。肅者,持事振敬也。尚書曰。恭作肅。此以肅釋恭者,析言則分別。渾言則互明也。論語每恭敬析言。如居處恭,執事敬,貌思恭,事思敬皆是。從心。共聲。
Courteous (James legge),
Courteous: very polite in a way that shows respect
總之,心中有敬,容貌為恭,莊敬有禮。強調恭由心出。
而如果將恭理解為恭順(respectful and submissive),那麼看起來是一個典型的東方特色的道德,在西方社會,很少有強調恭順的,大家都挺直了胸,高昂著腦袋走路,總是要提出點標新立異的觀點才覺得有創新,為什麼中國人總是要點頭哈腰,嬉皮笑臉呢(尤其是見了領導)?我們需要認識到最初的恭應該是指由內心而發​​的莊敬有禮,而非刻意顯得恭順。
儉,節制(reserve, moderate)也;
儉,約也。 ——《說文》
節用而愛人(學而1.5)
禮,與其奢也,寧儉(八佾3.4)
君子以儉德避難。 ——《易·否像傳》
《說文》約也。 《禮·檀弓》國奢示之以儉,國儉示之以禮。又《王制》祭,豐年不奢,凶年不儉(康熙字典)
老子也強調儉:吾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六十七章)
讓,謙遜也。
退讓;謙讓 [give away;give ground]
讓者,禮之主也。 ——《左傳·襄公十三年》
讓文之材也。 ——《國語·週語》
讓,推賢也。 ——《國語·晉語》
允恭克讓。 ——《書·堯典》。鄭注:“推賢尚善曰讓。”
退讓以明禮。 ——《禮記·曲禮》。
《左傳·文元年》卑讓,德之基也。又《襄十三年》讓,禮之主也。 《禮·曲禮》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 《疏》應受而推曰讓。 《儀禮·聘禮》賔入門皇升堂讓。 《鄭註》讓,謂舉手平衡也。又《鄕飮酒禮註》事同曰讓,事異曰辭。
楊伯峻:謙遜
這五種美德構成儒家理想的君子美德,對中國後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然而,如果美德的顯現已不是從心而出,而是為了表現得如此而做一些表面現象,那也就失掉了美德的本意。很多人發現中國人普遍有道德壓力,就是大多數人們認為是正確的理論或作風或生活方式等等等等的各類標準,譬如“孝”,“恭”,“順”“讓”等等。所以如果不是內心本懷著敬意,謙讓,和孝順本身,而是潛意識里希望全社會的人們都承認他的德行,那就不叫有美德,而叫做沽名釣譽。今天的我們是否應該仍然繼承“溫、良、恭、儉、讓”這五種美德?我想是應該的,但是應該從心而出,自然而然,而非再次成為我們的道德壓力。